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

妙光法師西來寺英文講座 悲智雙運內心平和 2024.11.17

照片  人間社記者楚顏靜拍攝

妙光法師西來寺英文講座 悲智雙運內心平和

2024.11.17

【人間社 潘青霞 洛杉磯報導】 您「不驚、不怖、不畏」了嗎?11月17日,佛光山西來寺舉辦英文佛學講座,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主講「通往內心平和與和諧的佛法之道」。妙光法師為近80位聽眾闡釋「慈悲」真諦,並以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與蘭卡斯特教授的身教為例,引領大眾在紛擾中安住內心,自利利人。

妙光法師開場強調,當今社會變化迅速,人工智能(AI)浪潮對人類生活各方面帶來深遠影響,並引發壓力與焦慮。在此背景下,「慈悲」(Compassion)成為每個人內心最需要的滋養,亦是帶來和平與和諧的關鍵力量,更是釋迦牟尼佛說法的核心教義「作為一名出家人,您最希望達到的成就是什麼?」妙光法師分享,曾有學生對他發問,他回答希望透過修行,達到《金剛經》所說的「不驚、不怖、不畏」。這短短六字,涵蓋了在面對無可避免的老、病、死等境遇時,能始終保持內心的平和,更進一步是不被過去牽絆、不執著於現在、不憂慮未來,超越「三心」的境界。佛陀教導,超越三心即能體悟「空」的深奧智慧。

妙光法師自此反覆思考,如何真正實踐這知易行難的六字,並檢視自身的不足。他分享一次搭乘飛機時,遇到一名幼兒哭鬧不止,自己與其他乘客一樣對旅程品質感到憂慮。然而,他的良師益友—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榮譽教授路易斯·蘭卡斯特(Dr. Lewis R. Lancaster),在面對相同情況時,並未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不便,而是對無法安撫幼兒而深感遺憾,表現出對幼兒不適的關懷。妙光法師表示,蘭卡斯特教授的「慈悲」深深觸動了他。

妙光法師指出,蘭卡斯特教授在著作中提到「慈悲」(Compassion)一詞源自拉丁文,意為「共同承受痛苦」。妙光法師進一步以《妙法蓮華經》中的「火焰化紅蓮」與菩薩的「倒駕慈航」為例,闡述在佛教,「慈悲」的真諦是不忍眾生受苦,並以智慧為引導,致力於為眾生拔除痛苦。慈悲並非僅是同情,而是同體平等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、接納他們的心懷,在力所能及之時,融合智慧與行動,為助人解困而伸出援手。慈悲如滋養蓮根的養分,使蓮花得以在烈火中悠然綻放。

「大師是我心中佛陀精神的典範」,妙光法師表示,大師在建設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時,以遠見和決心力排眾議,堅持不收取入場費,讓每個人無經濟負擔,並能攜家帶眷參觀。此外,大師在佛陀紀念館佔地一百餘公頃的寬敞空間,設計無階梯的無障礙區域,並提供免費借輪椅服務,無需押金,並可隨處歸還。由於絕大多數的寺院都有階梯,曾有身體不便的團體渴求禮佛無處可去,最終來到佛陀紀念館禮拜觀世音菩薩,熱淚盈眶的表示從未想過能夠有這麼一天實現願望,能夠如此近距離的禮佛。大師的慈悲精神,透過這些實際行動展現無遺。

妙光法師最後勉勵聽眾,效法菩薩精神,與眾同行,以智慧將慈悲化為實際行動。